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要闻

你也想16岁写歌吗?给入门编曲的小伙伴的十点建议

2023-02-10 23:08:27来源:哔哩哔哩

既然你来到这里,我会认为您现在是一个准备自学编曲的音乐爱好者,这里的内容是我基于本人的业余创作经历总结的,绝对干货满满。如果您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创作者或学院派专业人士,我的内容会缺乏专业性,请您直接指出我的不足,您的交流也是我进步的源泉。

0.     前言

在内容开始之前,我必须要承认,许多音乐人16岁就能进行音乐创作,绝对是足够热爱音乐,且行动力充沛的。年少有为,真的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事!但是很可惜,我接下来的观点或许会有些严苛,在尽可能保留建设性的同时或许也会有一些攻击性。请理性观看。


(资料图片)

我是DJ_UmeKawa3,我从19年10月第一次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发布作品以来,已经有了3年的原创经验,但实话说,三年对于成为成熟的创作者而言远远不够,任何一位小有名气的实力派创作者都至少有5年甚至更久的积累。这三年我只是学了点皮毛,但是给新人指条路还是绰绰有余的。因此,无论是谁,不管对音乐创作有没有信心,都需要明白一点,也就是我想给出的第零条,也是最重要的建议:

年龄从来不是音乐创作的资本,积累才是

我认为对于卧室音乐人而言,这个道理应该贯穿你全部的创作生涯。首先,就像前面说的,想在音乐的道路上靠实力成功,你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甚至会耗尽自己全部的青春;其次,音乐创作,道阻且长,没有捷径。这是客观事实,基于这种事实,创作者们首先要调整心态,戒骄戒躁,长期踏实学习才是硬道理。如果你不是真的爱音乐,而是想成为所谓“低龄大触”之流,那我会建议你还是去好好读书,你的年龄并不会给你的作品增色,相反其实你是在用音乐给你自己贴金,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行业都充满了危害;但如果你足够爱音乐,并且无论最终成功与否,都能下决心踏上这条道路、历经坎坷,那么就往下看吧。

1.做音乐很难吗?

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,做音乐是个高大上的概念,但只要简单了解,就会发现:在当下,做音乐比呼吸还简单!虽然这么说是有点夸张,但是现在做音乐确实简单到了一种程度:只要一台笔电,以及一个耳机,就能做出相对不错的音乐。创作了许多爆款歌曲的Ayase先生,在成立YOASOBI之前就是以这种状态进行着创作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做音乐的硬件门槛以及所需要的知识门槛,已经连8岁小孩都能轻松跨越。然而,这只是说做音乐的下限相当低了,想做出一首前无古人的杰作,门槛还是很高的!

2.编曲入门需要准备什么?

首先要准备好你的耳朵——相信你的耳朵,开发你的耳朵,充分运用你的耳朵。多听别人的作品、优秀的作品,尝试欣赏各种风格的作品,养成自己独特的音乐审美。从开始成为音乐人的一刻起,你就要学会听歌不止为听歌,而是试着去解剖每一首歌,看看你能否听到它的每一个乐器、每一次段落变换、每一处加花和细节……任何你认为你需要学习的,你都要通过自己的耳朵去听,所听即所得。

3需要什么硬件和软件?

硬件方面,如上文所说,一台笔电,一个耳机即可。入门阶段不需要在意电脑配置,也不用关心耳机有多好,只要不是太烂就能用。但考虑到入门者的财力以及试错需求,我认为windows设备会是对新人来说更好的选择,因为windows平台往往能让你用最少的支出体验到最多的软件和功能(懂得都懂)。想使用移动端设备(手机、平板等)编曲?也不是不可以,但移动端编曲软件往往倾向于简洁甚至简陋;相比用电脑,要编写同样完成度的歌曲,难度反而更大。移动设备编曲一般只是大佬的玩具,或者少数人的无奈之选。

软件方面,DAW,也就是所谓的编曲软件,将为你的音乐制作提供最基础的软件环境。市面上的DAW太多了,FL Studio、Cubase、Pro Tools、Studio One等等,五花八门,功能各异。但是,任何一个DAW都能满足百分之百的编曲需求。各个DAW只有功能上的优劣,但绝对不存在“用了某个DAW就做不出某种音乐”的问题。

3.5.名正言顺

对做音乐而言,搞清楚一些基本概念是很重要的,而这其实是音乐素养的一环。譬如,你要明白“作曲”“编曲”“混音”等等基本概念的关系和区别,你要知道一些常见音乐大大小小的种类,你还要清楚一首歌从构思的成型的流程,要知道采样器、合成器、效果器这些软硬件的区别的作用……这些小知识都比较零碎,但是很基础,只要多玩玩软件,多查查资料,自然就都明白了。

4.看不懂软件里的英语怎么办?

在编曲领域,几乎所有软件的默认语言都是英语。陌生的语言远远比陌生的软件界面具有压迫性,让很多人左脚刚跨进门槛又转身跨了出去。怎么办?找汉化版吗?可是如果遇到那种冷门但是好用到爆的插件,你就因为语言障碍放弃它吗?我要告诉你,英语,你不得不学。这一论断的论据,除了上方一点,还有一点就是:编曲所需要的英语单词储量不多,业内常用的英文单词来来回回就是反复那么几个,让一个备战高考的高中生来学,可能只需要两天就能全部背完。没什么好怕的。

况且,在编曲之外的领域,学英语的重要性也重比泰山,而这也早已不只是实用性论的问题,还有眼界问题。很大一部分人抗拒学习英语,往往坚持的是一种“无用论”的思想,同样的,他们也不会愿意去学习微积分之类的大学基础,因为他们认为“没有人会用微积分买菜”。不愿意学英语的这类人,也拒绝学习一切看似高深的知识,只会用简单概念理解世界。可惜世界的构成是复杂的,社会结构和矛盾也是复杂的。不学英语有什么代价?不学英语的人只能靠翻译渠道获取外界知识,那么翻译渠道就决定了你能看到什么,如果你不直接接触信息源,你将永远不知道真实的信息是什么样的;你看到什么,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你会想什么——这就很可怕了,运用信息差,有知识的人能轻松影响无知者的思想,这将最终使前者得利。那么,是谁告诉你学英语无用?他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?这对谁有益?可以,点到为止,不再深入了。让我们把话题回到编曲上。

5.如何使用软件音源和插件进行编曲?

如果你已经装好了DAW,并简单了解了软件音源和插件的概念,那么就可以开始编曲了。我这里不谈软件的安装和操作问题,也不讲特定的技巧,因为这属于实践范畴,是我在短时间内无法清晰教授的。你可以在网站上找到许多完整、系统的教学视频,花一点时间进行完全沉浸式的学习。但是,完全跟着老师走是行不通的,你也必须花大量的时间自己玩,自己摸索各个按钮的作用的效果。

关于“音源和插件是不是装得越多越好”,这对新人来说,答案是肯定的。接触足够多的音源和插件,才能对音色和效果的概念有大概的理解;有时,一个新的音色和效果将给你带来意外的作曲灵感。只有资历到达一定程度了,才能大道从简,用少量软件和插件就能做出足够好的音乐。

还有一点,就是不要以为DAW自带的音源和插件不好用,事实上,有些自带音源和插件足够好用,甚至有些还相当出色。做音乐,一切以最终耳朵的听感结果为判断依据,任何中间过程,都要为“制作一首动听的歌”这一目的服务。

6.要学乐理吗?

显然,要学。但是入门阶段需要学习的知识并不多。在后来,你是否需要学习更多的乐理,取决于你要做什么类型的音乐。一般来说,做电音所需要的乐理知识是最少的,但这并不是说做电音很低能,因为电音侧重的是音色设计和编排,这使得电音的下限极低,也使它上限极高。但其实广义上的乐理,还包括声音的波形物理这一方面,就这个角度来说,做电音所需要的乐理知识或许并不比做古典所需要的少。总的来说,乐理知识够用就行,但乐理当然是多多益善。任何知识都是多多益善的,永远不要害怕学习,要动态地、持续地学习。

7.发现自己的旋律和别人的歌撞了怎么办?

两个字,别怕。人常常会下意识地重复自己听过的某段旋律,即便你本身没有想要这么做。如果你完全靠自己写了一段和某首歌听起来及其相似的旋律,那么这其实是好事。因为这说明你听了足够多的音乐,你会明白一个旋律写作的概念:动机。在同一个调式里,采取同样的动机,并使用了同样的旋律进行手法,那么写出一段撞车的旋律,其实是很正常的事。乐句越简单,越容易撞车。在音乐产业化公式化的当下,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了。

如果有人指责你肯定是抄袭了,因为你和别人的旋律听起来那么相似!除非你倒霉到整首歌的旋律都一个音符不落地撞车,那我觉得你必须要有回怼的理由。除去上边所说的“撞旋律的合理性”,还有一个“音乐的多元构成”:你必须知道,旋律只是整首音乐作品中很小的一个构成部分,一个音乐人花费在创作旋律上的时间其实是很少的,因为我们还需要构思作品的和弦走向、配器、织体、音色、编排等等。只有这些要素重合了许多,才能判断一首歌基本上是抄袭了。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米线P为手游《明日方舟》的供曲《风蚀高地》抄袭了日本音乐人taishi的《strayer》——前者无论是从音色、旋律、配器,还是乐曲段落编排,都完全与后者重合了。否则,对外人而言,即便旋律再像,“抄袭”也只是主观判断。

如果某首歌的某段旋律真的听起来和另一首歌很像,只要不是几乎重合,只要它这首歌其它部分有凸显其原创性的精彩,我们也实在不能批判他什么。那对于一些“裁缝”,旋律是拼凑的,和弦和配器直接套用通用模板(任何主流曲风的音乐都是有通用模板的),毫无新意可言,那就应该狠狠批判了。

但是大众并没有剖析歌曲的能力,所以当音乐人,请保护好自己。乐句越简单,越容易撞车唯一避免撞车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。

8.写歌是一个人的事,但又不完全是

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,你必须保持独自一人的状态,因为编曲是一个高时长高强度的工作,你必须完全摆脱外界的干扰才能进入高度集中的高效状态。其实我相信绝大多数人,都会在创作时沉浸在这一状态中。在外界看来,编曲的人总是埋头独自苦干,仿佛要为这一事业孤独终生,业内人也总有调侃“隔壁家叔叔情人节还在编曲,你可千万不能变成那样”。

另一方面,编曲的学习也是个人脉活。你和另外的人进行交流,让他们为你的作品提供意见,最能使你的技术进步。珍惜他人对你的作品的每一条评价,珍惜批评远过于夸赞,是最好的态度。不要因为害怕被批评而止步不前:我见识过很多音乐人说自己写歌是“自娱自乐”,但作品质量很差,但也接受不了批评,说:“不爱听可以不听。”我认为,你的目的并不能为你的行为开脱,你必须要为你向大众发布了作品的行为负责,你的作品一旦发布,那它会影响到的是每一位听过它的人,“自娱自乐”“不爱听可以不听”真的是很自私且幼稚的逃避。

9.如何避免写出垃圾音乐?

也许这个问题对入门的小伙伴们来说还比较早,因为新人有无限的可能性,这个阶段不太可能有创作瓶颈,也不太会打心底觉得自己写的音乐很烂。但这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对音乐本身的思考,以及创作者自身的审美水平。

对艺术鉴赏,我们通常会承认“艺术无贵贱”这一共识,但是这并不意味着“艺术无高低”。一部作品的好坏不以它是否通俗来评判,而是看它是否拥有应有的质量。音乐的质量不以它的曲风评判,而要以它的制作水平、情感思想,前者决定其质量下限,后者决定其质量上限。如果一首工业水准制作的歌曲,并没有蕴含什么特别的思想,那它的质量再低也只是在及格线上下;但如果一首歌听感就非常无聊或非常糟糕,即便思想很深刻,也是没有用的——音乐终究要保证是能入耳的。

新人们的作品大多不缺乏思想性,所以我这里只讨论制作水平问题。

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首歌制作水平很一般,或者很差?我们的批判常常只停留在浅层的听感,但还没考虑过烂音乐为什么烂。在我看来,百分之九十的烂音乐烂就烂在它“无聊”。“无聊”的定义很复杂:如果一首流行歌,我们很容易就很猜到它要表达什么感情,它下一个音会唱什么,它的配器接下来会弹什么,我们还没有被调动情感,歌曲就这么顺其自然地结束了,那它就是无聊,就是烂。还有在老一辈人喜欢听的一些“DJ版”中,伴奏没什么特别的技巧,往往就是粗制滥造的动次打次加反拍贝斯,整首歌没有一点起伏,那真是有够无聊的。

有一类叫作trance的电子音乐,整首歌十几分钟有一大半好像都是在重复一段音乐!许多人第一次听它,会给出“无聊”的评价。但实际上,trance音乐主打在高度的重复下逐渐引入出乎意料的变化,最终营造一种氛围感和层次丰富的听感,一首制作精良的trance能让人久久出神,无法自拔。一首歌是否无聊,并不存在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标准。但作为音乐人,必须要尽可能提高自己的这个标准,形成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。最基本的,就是多听歌,学会去完整听完每一首歌,否则就没有鉴赏可言。

有少数的歌曲烂是因为它的内容太多太乱,听感杂乱无章,譬如Laur的《Symphony Op.1 -CHAOS》。这首歌制作其实很有水平,但是内容太多,尖锐嘈杂的音响接连不断,听感太糟糕(和曲名倒挺贴切,故且算一种行为艺术)。所以对一部分人来说,也要注意控制歌曲的内容,不要让自己的音乐听起来太杂糅。

很多音乐人,包括一些成熟的创作者,写歌写多了往往会进入瓶颈:自己开始习惯按照自己的模板来创造歌曲,这就导致了同一个人写十首歌,十首歌听起来都一样,结果一首都没能让人留下印象,这就让自己的音乐听起来很无聊了。新手会在一段时间后进入这种状态,一种名为“舒适区”的陷阱。这种情况的出现,表明你累了,这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创作疲惫。实在累了,就多休息吧!多摸鱼,多学习,享受生活,找找新灵感,当个健康音乐人,也许你很快就能想到一种很新的手法。

10.多休息!

就上文而言,无法创作出新颖音乐时,休息是必要的。但是在日常的实践中,摘下耳机放松耳朵也是必要的。在实践中,长时间的噪音轰炸会钝化你的听感,让你的耳朵越来越疲惫,会让你觉得你现在正在写的歌越写越糟糕。

耳朵是音乐人最宝贵的工具,善待你的耳朵,多休息!

以上,珍惜你的创作生涯与每一次机会吧,逝者如斯夫!如果顺利的话,我会在三年后更新一篇进阶心得。

关键词: 这个问题 自娱自乐 基本概念

上一篇:电脑打开网页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_电脑打开网页慢是什么原因_世界报资讯
下一篇:最后一页